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新领域,新赛道,新空间" 2023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创新发展主题论坛成功举办




2023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创新发展主题论坛,910日下午在上海东郊宾馆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是疫情后首次恢复现场举行,得到了科技部相关司局的大力支持,由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承办,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司长梁颖达、上海市科委副主任谢文澜、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教科部部长王伟明、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骏、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等出席,来自上海有关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城市规划与发展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近120人参加论坛。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主持论坛,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我院教授霍佳震主持互动对话。



2023区域创新发展主题论坛以“新领域,新赛道,新空间”为主题,重点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探讨如何推进区域的科技创新与转型,进一步发挥区域创新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司长梁颖达为大会致辞,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在中央科技委的领导下,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关于科技创新和区域协调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做好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创新中心的顶层设计,再上一个大的台阶,再有跨越式的发展,使得它的辐射、引领作用更加地凸显。

同时,要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统筹加强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支撑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探索形成协调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进一步强化国际开放合作,推动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科技合作,使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为进一步促进全球科技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要积极发挥浦江论坛平台的作用,继续把这个主题论坛办好,凝聚更多的专家学者一起为我国的区域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主题演讲

The 16th Pujiang Innovation Forum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志强,联合国原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原执行主任、“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副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骏,巴西联邦审计法院审计员、巴西利亚科技园 (BioTIC) 商业、科技和创新部门执行董事保罗·马丁斯,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


吴志强院士在《科技创新 智慧协同》演讲中介绍了研究团队长期关注全球城市群的创新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创建了全球城市数据库,同时在收集160多个创新要素基础上,筛选出了6个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即K6:科技人才、技术设施、资本市场、政策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吴院士提出,运用“和板理论”和智能配置技术,可以发现各城市之间的最优合作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城市创新潜力和活力,进一步促进创新关键要素在长三角城市间相互流动,整合各城市的强势要素,形成更高效的创新系统,建立起内部协同、外部全球联动的科技创新格局,促进长三角的城市群形成一个协同的创新群体,从而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埃里克·索尔海姆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原执行主任、“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副主席


埃里克·索尔海姆先生发表了《区域发展、创新与合作的国际经验分享》的视频演讲。他指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举世瞩目,尤其重视绿色经济发展。中国以绿色技术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已具备引领全球绿色发展的能力,在短期内实现这样巨大的转变有三点非常重要,第一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至关重要,有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第二企业的创新,新技术的最佳应用与实践需要在充满活力的企业中实现;第三需要人的支持,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人才,还要有民众支持与配合。中国的绿色发展实践,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值得在其他国家得到复制推广,通过绿色发展,促进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吴  骏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吴骏副厅长在《协同创新、共赢未来——湖北推动区域发展与科创高地建设的实践探索》主旨演讲中指出,湖北省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发展中的目标定位,是要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同时作为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农业大省,要在新时代谱写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长江中游城市群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一个重要的支撑,三个中心省会城市,一个是武汉,一个是长沙,一个是南昌,都是有相应的城市群来支撑的。建设武汉科创中心,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中游的城市群是在国家的区域发展里面,是作为重要的城市群,我们把它叫作中三角,希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能够带动中部地区成为重要的支撑的科技力量,同时也通过这个城市群的发展,联动湖北,争取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城市群带动我们长江中游的发展。同时积极拓展区域创新合作伙伴,包括科技创新的引领,协同打造长江中游的城市集群,赢得新的机遇,赢得新的未来。




保罗·马丁斯

中巴西联邦审计法院审计员、巴西利亚科技园 (BioTIC) 商业、科技和创新部门执行董事


保罗·马丁斯先生发表了BIOTIC—全球创新科技园》的视频演讲。他指出,BioTICDNA就是“创新”,这是梦想和创新结合的地方,BioTIC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园,它也是人才集聚的地方。在几年内BioTIC已经成为创业人士、创新者和全球初创企业的中心,这是BioTIC的核心。园区有创新的、绿色的基础设施,实现技术和自然共存。BioTIC促进巴西可持续发展,巴西在20世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SCO认定为自然遗产城市。我们要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绿色发展激发创新活力,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王茤祥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茤祥主任在《区域协同创新的逻辑与路径》的演讲中,介绍了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核心就是要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耦合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中心本部在北京,并在上海、广州、武汉等重要节点城市布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转化形成前瞻性、颠覆性项目,培育高精尖产业,发展新业态。同时在京津冀三地重点产业集聚区与龙头企业联合成立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将前瞻性、颠覆性成果引入产业链加速应用,并利用全球创新网络联合攻关,促进产业升级。通过两方面持续推进,第一做强做大组建的力量,把支柱要做得更加齐全,更加粗壮,要依托一流大学建设一批专业新型研发机构持续开展前沿技术创新。在经济发达城市加快成果转化,培育高精尖产业,加强国际合作。第二做深做强主战的力量。一是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集群优势,加快战略领域协同创新,打造创新高地;二是与重点产业领军企业共建若干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产业升级;三是围绕集成电路、航空等重大产业打造产业集群。



孙  东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香港太平绅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与人文学院院士、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及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


孙东局长在《粤港澳大湾区创科发展的机遇》的演讲中指出,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浪潮,以及充满挑战的外围环境,必须更好地推进在前沿科技关键技术的攻关,并不断壮大整体科技力量。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加上香港具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丰富的国际经贸经验和联系,能够对接国际通行的创新规则与开拓国际交流合作,让大湾区有条件成为国家和国际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极点。首先要打造国际化的产学研平台,要完善创科生态圈上中下游协调发展。通过产学研平台,加大中游的商品化,推动下游的发展,通过建设全球产学研协同平台,为国家汇聚创新资源。第二要以高质量、高水平推进,把河套合作区打造成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第三发展数字经济和国际数据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建设智慧城市,积极推进第三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关键数字技术,以及支持金融科技的相关发展。第四要搭建国际创新及人才交流平台,扩大国际交流合作,香港具备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具有充分条件汇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有利于国际创科交流,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科企来港,为建设国际创科中心带来重要的支撑。在国家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香港自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觉履行新时代的创科使命,为国家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互动讨论

The 16th Pujiang Innovation Forum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院长霍佳震教授主持了互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包括来自同济、复旦、财大的MBAEMBA的学员,就推进区域创新、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创新创业等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