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工作。人们注意到,这次会议在提到“产学研结合”时,增加了一个“用”字——“会议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用”是技术创新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用’引入‘产学研’,是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的一个关键举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告诉记者。他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技术研发在第一环节选题时,就脱离了市场,使得技术转化先天不足;二是在转化环节上,没有根据应用的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这就让很多成果不能实现转化,最终成为半拉子工程。”
冯飞分析说:“从本质上讲,技术的首次商业应用是技术创新。在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学’和‘研’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技术支撑,而‘用’则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在市场应用,技术创新也就没有了意义。”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梅永红认为:“过去存在为研究而研究、为科技而科技的倾向,这种经院式的创新很少考虑市场需求。产学研用结合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创新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重要作用。”
市场需求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
梅永红进一步解释说:“100年前恩格斯曾说过,一个市场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拉动技术进步。这句话直接反映了市场需求对技术进步的内在的动力性。”
他说,从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上讲,任何一项技术在推向市场之初都是不成熟的,只有在用户不断使用和反馈当中,技术才能不断趋向完善。从技术创新战略而言,技术研发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市场则通过价值回报来保证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我国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意义就在于此。
梅永红认为,世界各国都把市场视为战略性资源,几乎所有国家都要经过相关制度设计,制定相关政策,使得本国市场需求能够跟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很好地衔接起来。例如,发达国家的政府采购政策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产业政策,核心目标是为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可预期的发展空间和利益空间。
一些重大项目通过技术关联度、产业关联度以及就业关联度对相关产业有很大的带动性,因此,用市场拉动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是我国“十一五”重点发展产业。未来十年我国至少要新建1200—17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每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需配置6—8辆车,按建设线路长度1500公里计算,全国在2015年以前至少需要9000—12000辆车。而我国需要的这些城市轨道车辆的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基本源于国外。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如果单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把中国的市场与技术创新剥离开来,那么中国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可能越拉越大。
梅永红强调:“拥有具有无限潜力的技术应用市场和消费市场是我国最大的优势。”能不能把这个市场用好,能不能让这个市场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之源,直接关乎中国的技术创新大业,直接关乎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能不能得到顺利实现。
用户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
在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过程中,用户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用户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科技部调研室副主任刘琦岩认为,过去产学研结合侧重于鼓励卖方主导的创新;“产学研用”新形式的提出,让买方参与进来,更有利于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
他说,用户参与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常规的模式,并且根据行业不同,用户参与创新的方式和程度也不同。例如消费电子领域,消费者可以直接向企业提出自己的需求,服务行业用户参与的程度更深。电信、地铁、航空服务等大型运营商,可作为买方也可代表众多用户参与产品及市场创新。用户参与创新,会把特定要求(如高效加工、便捷维修,低成本、产品特殊功能等)直接提交给开发方,这样,既可以缩短从开发到市场的时间,还可以促进产用双方深入的联系,其最大的意义则在于大幅度减少创新的盲目性。据介绍,上海A型地铁列车和三峡水电机组的开发就是产学研用结合的成功案例。
2005年9月,上海电气集团上海轨道交通设备发展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上海申通集团开始联合研发城市轨道交通A型列车。上海申通集团作为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的主管部门和最终用户,在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运行管理、设备维修等方面经验丰富。一开始,申通集团就参与到研发中,提出用户需求,提供线路条件与车辆技术规范,参与概念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和试验考核等方案的咨询、论证与评审。依托产学研用联合研发平台,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三方研发联合体就从零起步实现了首列A型地铁列车的自主研发。
同样,在三峡大型水电机组技术研发中,也是将三峡工程作为用户,把它同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绑在一起,共同进行技术研发,最终实现了我国大型水电机组的技术跨越。
建立多方共赢的创新生态
专家们认为,研发机构不直接面向市场,很难把握市场的最新动态。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由于自身研发能力比较弱,也很难通过技术主导产品结构,甚至主导消费结构。把产学研用结合起来,将是我国现阶段非常重要的政策方向。
梅永红说:“把企业、创新机构和用户捆绑在一起,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构建一个创新生态,这才是完整的创新系统。”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外产品垄断了中国的程控交换机市场,当时称之为“七国八制”。电话通讯对运营商和普通消费者都是不可承受之重。但是,当巨龙、大唐、中兴通讯、华为这些企业横空出世,在中国程控交换机市场形成竞争格局,程控交换机价格成十倍下降,我国企业、电信运营商和普通消费者都从中受益。
浪潮集团与“巨大中华”的境遇则完全不同——浪潮集团进入计算机服务器领域时,我国市场的国外品牌服务器价格很高。相同性能的产品,国外品牌每台200—300万,浪潮的仅为50万。浪潮的低价迫使国外产品降到每台100万元左右。接下来的问题是:面对市场价格的变化,我国一些终端用户特别是垄断性用户不再支持浪潮产品,使得浪潮集团的后续研发缺少市场的保障,企业发展受到了严重挤压。
“怎样才能打通产、学、研、用四个环节,整合四个方面的资源?”冯飞认为,“这既需要通盘考虑对供给者和消费者的激励政策,也需要不断创新组织形式。”
梅永红说,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已经有所尝试。例如,通过制定首台套制度建立重大装备产业的风险补偿机制。一种方式是由政府直接购买产品,另一种方式是由政府为首购者提供一种风险担保。这会为我国的重大装备制造业提供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再如,通过支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产学研用通过契约关系“捆绑”在一起,共同打造产业链和市场蛋糕,获得共同的商业利益。
■ 观点链接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
在向最终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方面,运营商和设备制造企业以及其上游的高校、研究院所是在同一个价值链内,运营商在产学研用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是运营商的重要社会责任。
在“产学研合作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指出,在产学研用合作中,运营商的作用不仅是在使用制造企业的产品建网和业务开发阶段体现,制造企业在着手产品开发的时候,就应该主动了解运营商对未来产品的应用需求。在产学研用合作中运营商参与或了解系统设备和终端的开发,对于他们掌握系统设备和终端的性能、优化网络的组织并进一步实现业务创新都是有益的。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高级顾问周远楣:
目前国内市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高级顾问周远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国内通信产品即便与国外产品技术相当、有价格优势、快速服务能力强,在与跨国公司竞争时仍然会处于劣势。但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技术需要国内市场的培育,自主创新的企业需要通过国内市场的支持才能走向成熟,应通过政府采购为创新产品提供机会。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曲维枝:
需要推动应用的信息化部门和负责装备提供的产业部门携手研究,将支持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结合起来。
在电子政务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在政府采购上的投资有几百亿元,而国产装备所占的份额不到25%。在谈及这一话题时,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曲维枝认为应将支持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是产业部门根据建设需要加大开发力度,保证产品技术过关;另一方面是通过政府采购,保证研发的技术产品能够获得推广、应用。
北京大学教授路风:
中国拥有一个规模巨大并且充满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而且这个市场的需求结构将长期保持民族特色,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机会。
北京大学教授路风撰文指出,在新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几乎所有产品都是由中国企业普及的。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市场最热门的消费品是家电产品,包括洗衣机、冰箱、彩电以及后来的空调等等。当时,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日本产品,但家电产品最后在中国的普及却是因为中国企业的崛起。
摘自2009年6月8日《科技日报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