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要闻

万钢谈上海世博会:展示未来科技 感知创新活力

   “我肯定会去中国馆、主题馆、演艺中心参观……”对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如数家珍。“但我更想看到世博园水资源处理、废弃物收集利用等科技成果,我要亲眼看一看用科技演绎世博的实效。”

  上千个创新成果亮相世博会

  在上海世博会上,创纪录的“200多辆燃料电池汽车、300辆纯电动汽车、500辆混合动力汽车”将供参观者使用。曾任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的万钢,筹划着自己届时“不仅会去坐,说不定还会开一下。”

  “科技在未来城市当中应该起到怎样一个作用?”万钢总结说,从世博科技行动计划的四个目标能得出16个字:绿色能源、和谐生态、便捷高效、创新活力。

  按计划,上海世博会园区将实现“低碳排放”,园区内客运交通工具“零排放”,建筑和照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30%;园区内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工程废弃物和垃圾100%回收利用;上海市区到达世博园区不超过1小时,人均通过园区入口闸机时间不超过20秒;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光伏、节能建筑技术等创新成果实现规模化应用和示范,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些目标看起来是很简单的数字,但数字的后面,有我国科技工作者近5年来的共同努力,很多成果已应用在世博建设当中。”万钢介绍说,目前,有50%以上的项目成果已在上海世博会中得到实际应用,65%以上项目已完成预定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每个人都能看到,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

  “在世博会上,这些科技成果都是鲜活的,发挥着作用的,是每个人都能乘上、坐上、摸上、看到,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万钢言辞恳切。

  这也是万钢一直期盼着的场景。“科学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决不是孤芳自赏,所以通过世博会这个大舞台让人感受到。”

  的确,踏进世博园区,科技便无处不在。上海世博会观众预计达7000万,每一张门票都采用了优化FRID门票系统,使参观者快速入园,并能实现客流统计、安全管理等功能。“这便是充分发挥了科技高效便捷的作用。”万钢举例说。

  让人感受到创新的活力,这或许就是世博会演绎科技的方式。万钢描绘道,“我们今天展示的一些科技精品,一些面向未来的技术,比如三维电视、纳米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等,它们不一定明天就能用上,但能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让人体会到、憧憬到、感知到我们的未来。”

  “世博会对科技创新带来什么作用?我说最重要的,通过世博会和人们的亲近,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它会体现在未来市场的需求上,而这个需求就是我们今后发展的重点。”轻轻点划着,万钢勾勒未来的蓝图。

  科技世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世博会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也是我们科技人员共同的愿望,就是科技项目能够得到广大观众的检验。只有通过这样的检验,它才能够成熟,才能够形成市场。”万钢肯定地说。

  “要讲世博会科技项目,能讲好多,但有一个特点,我们绝大多数成果是已经运用了的。”万钢概括,比如,我国首座、也是亚洲首座海上风力发电场——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它不是一个展示项目,就是一个应用,就是每天在发电。”

  “应该说,我们在世博会上应用的项目基本上都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万钢强调。

  “我们国家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发展,速度超乎于我们的想象。也因此,世博会一直保持着高度开放地吸收新的技术的姿态。”万钢说,这也体现在世博科技的相互协作、支持和推动上。去年在奥运会上获得成功的奥运村电动大巴,就会应用在上海。

  万钢认为,科技创新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我总有这样一个理念,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为广大人民所享受。”

  “在世博会上,我们之所以在环境、能源上给予更多的关注,政府从科研到应用给予更多的投入,实际上是一直追随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蓝天、绿地、清水是我们生活质量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兜里有多少钱是没有关系,呼吸都是同样一口气,走的都是同样一条路。”万钢说。

                                                                                                                 摘自2009年9月16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