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要闻

陈志列:山寨与创新之“相对论”-----与其防范不如疏导

 

企业家从来都是民间智库中最活跃、最前沿的人群。从本周起,本报民间提案将重点邀请企业家加入为珠三角“建言献策”的队伍中来,请经济领域一线的这些企业“斗士”为珠三角的改革发展献出自己的智慧。
  研祥,这个企业最近因购买曼联胸前广告而备受瞩目,这个一夜成名的企业,肯定有其过人之处。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其领军人物———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为珠三角建言献策。尽管他的一些观点在我们看来还比较超前,但是也能让我们看出一个企业家的雄心胆略。
  “山寨”里也藏着创新的“真金白银”
  2008年,由“山寨手机”引发的山寨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神州,也让深圳和珠三角地区背上了“山寨故里”的尴尬罪名。
  深圳市及广东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批的企业神话:联想、华为、万科、研祥、腾讯……这一批耳熟能详的企业都是在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有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在此涌现,全中国几乎30%的创新性企业都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每年的专利申报也都有近半源于广东。但是伴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和山寨热潮,珠三角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再次“火”了一把。很多人把“伪劣”和“山寨”等同起来,把“抄袭”和“山寨”等同起来,又有很多人高声叫嚷着要将“山寨”赶尽杀绝。
  以我看来,山寨里面也藏创新的“真金白银”,不能将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一概打击和封杀不如用制度合理地疏导。管理好了,“山寨”也能激发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
  “山寨”里也有“创新英雄”
  凡事都有辩证的看法,不可否认的是“山寨”里确实有大量盗版的、模仿的、抄袭的、伪劣的东西存在,但是也存在很多虽被冠以“山寨”之名,却也属于创新范畴的技术、产品。还有更多的“山寨”则是在别人技术和专利基础之上再往前的创新,购买专利了,能合法使用了,在此之上的创新就是创新,不购买,即使有创新也是“山寨”。
  另外,在深圳有很多有着一技之长的技术工程师、科研工作者不喜欢循规蹈矩地在工厂里做研发,喜欢自己搞一些小发明和创造,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售给一些小企业实现产业化,这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部分企业缺乏专利意识和市场竞争经验,又因为短期利益的诱导,将新产品简单包装之后匆忙推向市场,甚至连新产品的名字都没时间想好,索性找个市场上原有的名牌产品攀个“远亲”,以求产品好卖。由此诞生了诸多“山寨电脑”、“山寨MP4”等山寨产品。这些所谓的山寨产品,实际上是一种不具备成熟品牌和市场基础的创新类产品,如果完全将其等同于“山寨”,难免又刺伤其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如果加以规范和合理疏导,相信这些“山寨”技术也能够被很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要“创新”还是要“山寨”?其实并不矛盾。“无论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市场认可的,能够长久发展且具备生命力的产品,“山寨”也可以变成企业的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别人技术之上的再创新,应该重点甄别,有价值的,可以收购过来,支付相关费用,给予合法创新的外衣。
  “山寨”是创新社会氛围的体现
  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山寨”在珠三角的聚集也说明了珠三角创新人才比较集中。我们应该看到,在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和创业的政策带动下,有更多的人愿意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搞研发、钻研技术,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说明大家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了,创新的社会氛围有了。因此,判定其是否“山寨”就并不是很重要的,而是要看这个产品、这个企业是否具备创新精神,有创新意识。毕竟,创新和抄袭还是很容易分辨的。
  说到底,“山寨”可以被比喻为没有番号的游击队,如果加以收编整顿尚可一战,否则就是散兵游勇。深圳的小企业“山寨”技术与成名高科技企业的研发实力应该不是一个级别,但是性质还是比较近似的。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有“自主品牌”,另一个没有品牌。所有的“山寨”几乎都没有自己的品牌,大家都只有同一个称谓,就是“山寨机”。但所有的企业都是从小往大发展的,小的时候对品牌的重视就不够,大了后才开始注重品牌。试想一下,假如当年联想生产无品牌电脑的时候,有人说他是“山寨IBM”,那又何来今日之联想并购IBM的“小鱼吃大鱼”。对于山寨,辩证与客观地看待,才是一个社会“创新心态”的成熟表现。
  所以,对于“山寨”还是应该多些宽容,毕竟在“山寨”里还有一些被埋没的真英雄,创新不仅需要智慧和勇气,更需要全社会的宽容和理解。

                                                                                                   摘自2009年5月21日《机电商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