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滞后已成阻碍创新的瓶颈,徐冠华院士昨在上海呼吁——
创新科学管理是时候了
日期:2011-05-22 作者:沈湫莎 来源:文汇报
在创新已成全社会共识、科技投入大幅增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作为引领科学发展方向的“指挥棒”——科学管理却远远滞后的现状引起了业内专家的关注。昨天,在同济大学举行的“冠华创新研究基金”设立仪式上,全国政协常委、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等专家呼吁,创新科学管理是时候了。
“指挥棒”跟不上时代
“当今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与我们的评价体系、政策制定不无关系。”徐冠华说,“如果评教授就是看SCI论文发表数量,那么一定促使许多人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论文上。”
以收入SCI的论文篇数作为评价的重要数据,在历史上有其合理性。徐冠华说,这是一种简单的方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SCI论文数量微乎其微,这项政策对我国科学发展确实起到过巨大推动作用。然而这一制度发展到今天,SCI论文数量已和科学工作者的待遇、职称“密不可分”,SCI指标的“负面”影响越来越被时代放大。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徐至展院士在出席某论坛时提到,中国科学家放着许多很有意思的学问不做,经常“炒冷饭”,究其原因,原来是熟悉的领域比较好发论文。
徐冠华直言,科学管理要跟上时代发展,“指挥棒”确实有点“过时”了。现在的科技创新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以总结经验为主,多靠一时灵感,这也是易产生浮躁、较多盲目性的缘由。
前沿研究为何吃亏
在现在的环境体制下,做前沿探索性科研往往等于吃亏。原因何在?因为科学项目的评价标准过于看重经济效益了。
比如上海某单位成功研制的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装备,申请了74项发明专利,设备功能与唯一国际竞争对手的产品相当。可由于在经济效益一栏不能填上令人满意的数字,致使它在2010年度上海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中,只能“屈居”二等奖。
这种评价体系,让许多科学工作者在立项时,就不愿意“冒险”。
1998年,徐至展院士的强激光研究就是顶着很大压力完成的。在立项的时候,他就知道任务定得“有点高”,一直到研究时间过半,离目标还很远,无奈之下徐至展给中国科学院主管领导写了一封信,要求推迟完成。虽说是一封信,但是有代价的。一次不成功的“后遗症”会影响到今后的申请,所以很多科学家尽量选择“安全系数”高的项目。
不能用管理工程的办法来管理科学项目,这是徐冠华的一贯坚持。他提出,将现在的科技项目分为两类——面向市场的项目和前沿探索性项目,面向市场的项目就让市场来做检验,主要看经济效益;前沿探索性项目主要是培养团队,要宽容失败,两者侧重点不同,在管理办法、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上应区分。
缺少研究科学管理的人
国内真正做独立科学管理研究的人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徐冠华一共用了4个“太少”来表达他的感慨。“主要是大众对科学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徐冠华说。当人们发现科学管理对解放科学生产力有更大的作用时,科学管理的声音会慢慢大起来。
在国外,有专门的科学管理学科,在中国,这一切才刚刚起步。刚起步表现为待遇低、社会认同度低以及社会影响低。徐冠华认为,社会鼓励对一门学科发展非常重要,对青少年也有着巨大的引导力。比如地质学是一门非常辛苦的学科,但在建国初期,青年人都以报考地质学为荣,就是社会鼓励。
“需要有前瞻性眼光的人来做这件事。”徐冠华十分看好科学管理的未来,它能产生的社会效益不亚于现在热门的MBA。
(转自《文汇报》2011年5月22日 记者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