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春节的鞭炮声尚未散去,山东省科技厅的春季培训就在山东科技大厦拉开了序幕。省科技厅厅长翟鲁宁在主持开班时指出,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科技管理者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更深入地参与引导科技发展。每年春节后邀请专家对厅系统干部进行科技培训,已成为该厅的制度性安排,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坚持了十二年。
今年为期三天的春季培训,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所长张玉臣、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等四位专家,分别就《新世纪下一个十年的科技发展战略》《长三角自主创新及启示》《文化自觉》《对外开放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为题,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山东省科技厅系统300多人参加了这次培训。
王元: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一定要注意它在发展过程当中的几个很重要的特点。战略新兴产业的开始和全过程都是开放式、全球化的。研发在国外,核心团队在国内,也可以核心团队在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没有形成主导性技术和主导性产品。因此,政府在支持和培育这种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充满着理性,去替市场来选择,替企业来选择。政府可能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不要放弃任何有可能的创新机会和创新点,来培育多个创新点。
观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我们现在及前期投资很热闹,生产能力形成很快。但是,决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观察它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是开始起步。如果没有适合于战略新兴产业部门,相应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所有的这种战略新兴产业,无论是电动汽车、风电,还是太阳能,可能都是浮在云里的一种设想,一种没有落地的产业。对于战略新兴产业,不要急于去找它的问题,急于去否定它现在的发展。一定要知道它的症结之所在。如果没有在整个产业环节当中寻求突破的话,那么战略新兴产业就无法大规模地展开。
张玉臣:长三角的创新特征和启示
在发展态势上,长三角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家、两院院士等均占全国总数1/5,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的37.6%;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比重为24.8%。R&D经费支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都领先于全国,上海R&D/GDP已经达到2.68%。
创新支撑和带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国内形成显著优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达到34.05%;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占全国的44.3%;生物医药产业占全国比重超过26.48%。
对外开放进程快,创新国际化程度提高,400多家《财富》500强企业进入长三角,320(上海319)多家跨国公司在长三角建立了研发中心,超过300多家(上海305家)在长三角设立了地区或中国总部。大批境外人士、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为长三角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高端人才支撑。对全国科技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日益显现,发挥外资二传手作用,联合利华将生产线由上海迁至合肥,INTEL将生产线迁至成都。
上海产权交易所2006年向中西部地区输出的技术占其技术交易总额的比例已经超过13%。主要问题:直观表现——发展不错,但不令人信服。如上海,国有大企业、合资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民营经济发展受到抑制,自主创新严重不足,缺乏本土明星企业、本土名牌产品;制造业优势丧失,面临新的转型困境。
通过对长三角的研究,有几点启示:
第一,自主创新要做得好,必须要认识自主创新的本质特征,开展真正意义的自主创新,有创新精神和信心,要有企业家精神,敢闯、敢拼、敢承担风险。
第二,坚持求真务实精神,尊重规律,切实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不好高骛远、盲目照搬,要突出自己的特色。
第三,要坚持科学态度,尊重科技自身规律,重视培育科学基础。我认为,产业革命都发生在重大基础科学创新的国度。过分地强调应用导向,四两拨千斤,是不现实的。
仲呈祥:科技与市场是文化自强的两个“轮子”
人类的进步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科学技术是一个大文化的顶梁支柱,但科学技术也绝对离不开人文修养、离不开艺术思维。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推上塔尖?第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我们生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信息不等于知识,只有经过筛选才能升格为知识。第二,要有高于知识层面的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缺乏思想的统帅是没有智慧的,而塔尖人的智慧之光可以照亮我们的精神航程,其哲理与人生感悟能让我们受用终生。
文化是流淌在一个民族肌体里无处不在的软实力。其作用在于“化人”,只有文化才能让人类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只有通过文化“化人”,人的素质和境界才能全面提高,进而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所谓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自觉践行文化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
文化自强有两个“轮子”,科技与市场。科学技术可以开拓人们的思路,给文化的发展打开新天地,但如果使用不当,将抑制艺术本体的发展,甚至妨碍艺术的繁荣。如今,某些艺术作品喜欢用大场面、大制作,调动各种高科技手段,但艺术本体反而萎缩。必须以人为本,用张扬真善美价值的优秀文化把人的素质“化”高,然后靠高素质的人去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如果倒过来,急功近利拿文化“化”GDP、“化”钱,以牺牲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为代价,就不利于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壮大中华民族的软实力。
隆国强:对外开放建设创新型国家
回顾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对外开放在我国技术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通过从社会主义阵营引进先进的装备与技术,建立起了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令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低成本制造大国之一,很多制造业部门具备了世界一流的装备和制造能力。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恰逢其时。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应该着力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捷径。为此,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针对上述分析所指出的主要原因,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上加大改革力度。在宏观层面上,要加强政府的规划、引导与统筹协调,加大对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与扶持力度,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微观层面上,首先要转变观念,把“为使用”而引进技术转变到“为创新”而引进技术,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有科研院所的改革,在有能力开展自主创新的企业内部真正建立起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与企业文化,彻底改变产学研脱节的现象,建立与完善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官产学研有机配合的新型创新体系。
过去30年,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引进来”为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主动“走出去”利用外部资源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领域。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去”利用海外资源,推进自主创新,尚处于试水阶段,但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研发活动,主要在于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人力资源,降低研发成本。中国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研发资源,目的更加多元。
全球化本质上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争取主导权,必须高度重视扶持本国的跨国公司,特别是支持其利用全球资源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全球跨国公司的竞争中,中国企业属于后来者,面临着“后发劣势”的严峻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集企业与政府之合力。日、韩跨国公司的崛起,无不受到其本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对于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研发资源搞自主创新,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认识其战略意义,健全扶持政策,在税收、融资、保险、外汇管理、跨境人员流动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为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①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②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副所长张玉臣;③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
(科技日报)
责编:陈小柒
转引自:(中国科技网)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2-02/13/content_424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