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要闻

企业应该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在本市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奖数超高校和科研院所之和

       昨天召开的上海市2011年度科技奖励大会传来佳音,在本市的科技奖励调整和完善了评奖指标,突出了“经济效益”的权重加成后,企业的创新潜能再次得到激发,企业的获奖成果稳占半壁江山;同时,世博会成果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不俗成果,一批高新科技成果的问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企业开始成为创新主体
  
  3年累计实现新增产值4796亿元,新增利润391亿元,新增税收112亿元——这是企业将技术转化为钱的实力。去年的数据显示,本市企业牵头独立完成的成果161项,占51.8%;大专院校牵头完成的项目82项,占25.5%;科研院所牵头完成的项目41项,占12.7%。企业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总数首次超过高校与科研机构牵头完成的获奖项总数,位居第一。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企业已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的主体。
  
  另一方面,在去年的获奖项目中,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明显增加,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732项,实用新型专利1564项,比上一年增加39%。
  
  世博应用大放异彩
  
  世博会让市民领略了科技与艺术结合的魅力,后世博时代这些技术应用产生的效益则让人欣喜。如在世博会上成功为参观者献上视觉大餐的世博轴LED智能控制系统,在随后的“2011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场馆”、“科威特哈马拉大厦”等多个国内外项目都得到应用。
  
  世博期间,由上海市交通信息中心江绵康等完成的“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为7308万人次游客提供交通实时信息,支撑了全市交通系统发的正常运行,该项目关键技术及产品已推广到10多个大中城市,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高新技术依然领先
  
  新材料研发一直是我国科研希望有所突破的重点,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江东亮院士等完成的轻量化碳化硅反射镜材料,一举打破了我国大尺寸反射镜材料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该材料能将空间遥感成像精度,从1米提高至几十厘米,突破了成像技术快速发展的材料瓶颈问题。
  
  又如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周红玲研究员等完成的“风云三号卫星推进系统”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以控温抑制压力波动的主动控温策略,该项目不仅在风云三号A星和B星上得到成功应用,未来还将服务于我国气象卫星网络建设。同时,该项目成果已推广至国内多个卫星型号,社会、经济和军事效益不俗。
  
  35岁以下获奖人员超28%
  
  30-40岁是科技工作者最有创造力的时候,近年来科技奖励大会上出现的年轻面孔也越来越多。世博LED智能控制系统第一完成人温源博士年仅35岁,是本次获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最年轻的一位;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医用钛合金表面等离子体改性及生物相容性研究”的第一完成人刘宣勇年仅37岁;上海交通大学“网络化的视频媒体处理与适配分发关键技术与核心系统”的第一完成人熊红凯年仅38岁。今年获奖的共2588人次中,35岁及以下的有732人,占28.3%,年轻科技人员已成为本市科研队伍的生力军。(记者 沈湫莎)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