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2018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城市)论坛在上海举行:长三角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的2018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城市)论坛,1030日下午在上海东郊宾馆在沪举行。本次论坛以 “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建设”为主题,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探讨在全球创新网络的背景下,区域创新发展如何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和高效流动,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持续发展的新格局。论坛由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霍佳震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出席,来自海内外有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上海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及同济大学师生近150人参加了论坛。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市政府副秘书长马春雷等领导的见证下,论坛首先举行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科技部门签署《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战略合作协议》仪式,共同发布了《推进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协同发展 共同构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倡议书》,同时举行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启动仪式。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指出,多年来,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推动下,三省一市携手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了协调机制,强化了规划对接,拓展了资源共享,共建了跨区域创新生态,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三省一市将重点推进“一个聚力、三个联动、一个接轨”:“一个聚力”,即聚力服务国家战略,合力推进国家重大任务;“三个联动”,即实现创新计划、成果转化、创业品牌的联动;“一个接轨”,即通过空间接轨,共同构建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在论坛主题演讲中指出, 21世纪,群落现象将主导未来世界。“全球区域Global Region”的力量来源于“生命群落智慧”,未来必将替代“全球城市Global City”在世界中发挥统领作用。中国的“区域力量”资源丰富,未来长三角将成为全球第一“全球区域”,但其完成还存在着许多前提条件,应充分发挥上海的金融和国际动力,浙江的民营经济动力和江苏的大型企业动力。创新不再是一个城市的事情,是一个群落的事情,群落的创新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以“关于现代科技创新中心的再思考、再认识”为题作主题报告。他指出,现代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乃至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其核心要义和根本特点是服务带动引领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核心支撑,不是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做大的城市或区域。中国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制造业功能的提升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中国各地要依托已有基础,建设各具特色的多个科技创新中心。

 

    科尔尼公司合伙人Mike Hales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全球城市指数,最优秀的城市都是引领性的城市,主要表现在人才、商业和文化等方面。他指出,城市才是越来越重要的全球化中的关键参与者。无论从当前城市发展绩效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中国城市都有很大的进步,这得益于城市内部企业、政府和社会活动的高度协调。上海表现出持续的增长趋势,在综合实力指数方面通常位列前20,潜力指数榜通常位列前10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陈广汉在主题报告中指出,“一国两制”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自由港,香港有利于整合国际资源,也是珠三角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主要障碍是流动机制不够通畅自由。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要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各城市要利用各自优势,推进协同创新;香港和广州的优势主要在大学,应成为粤港澳的知识生产中心,深圳则应依托强大的企业力量作为知识转化中心,其他城市应着力促进产业转型打造高端制造业,促进产品应用。

 

    美国达特茅斯塔克商学院教授Giles Chance就“未来的世界”为话题发表演讲指出,目前,珠三角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化地区之一,私营企业创新力强,企业数量及规模优势巨大。未来,珠三角发展需要解决世界工厂如何转型升级、污染和废弃物的管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缺乏主要的科学中心、内部竞争激烈五大问题。珠三角要调整思维和心态,尤其是在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方面,要建立一个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绿色安全的社会,努力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大学和研究所的建设、打造高效绿色的交通体系、注重环境保护和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