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尤建新:大学治理面临挑战

 
(发表在:东方网, 时间:2009-11-25日)
          本世纪初中国大面积扩大大学招生后,是是非非的问题层出不穷,争论也从未间断,孰是孰非现在难以定论,20年后再论也不算太晚。但是,教育投入不足是一个事实。于是,在周济部长卸任后,人们在为新部长出谋划策的时候,把大学目前的许多问题迟迟未能解决的原因又一次聚焦于教育的投入。对于今后大学能否得以健康发展而言,教育投入的确是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影响因素。但是,还有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也一直阻碍着大学的健康发展,那就是大学本身的治理问题。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新时期大学的发展,但一直没有良策去解决或者改善。在今年上半年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笔者曾经提出了学校决策和运作应该要有章法以及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的建议。但是,这并不是某一个大学的极个别的个案,而是具有普遍性的严重问题。随着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的日益尖锐,大学的治理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成为我们难以逃避的严峻挑战。
 
完善大学治理的关键之一:健全大学的章程和治理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在《南方周末》上撰文指出,大学章程是大学的宪章,除了规范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它还规定学校内部的各种基本关系。这些关系不理顺,就没有基本的大学制度,就必然内耗巨大,就不可能办好大学。但是,现实的情况怎样呢?民办大学基本上做到了有章可依,而许多公办大学却存在着章程的缺漏。按照顾教授文章所言,没有章程的大学那就是非法办学。其中,被顾教授点名的有中国大学双雄北大清华。为什么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历史的大学,一夜之间被指为非法办学了呢?笔者认为,对此问题必须全面认识。首先是这些大学应该曾经有过章程,否则难以走出申办创建这第一步。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变迁,许多大学也因为各阶段的发展需要和各种行政命令有了众多的变化。但是,在后来的过程中,大学却没有及时根据变化修订其章程,或者有过修订,但仅仅是走了形式而没有实际被执行,从而导致今天大学章程缺漏的尴尬。
  一所大学如果没有章程或者是有章不依,其治理只能是人治,难以有良好的治理结构。今天许多大学更改校名、设立学院、新建专业以及确定招生人数虽然都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但却都是无规无矩的,这已经是习以为常而不足为怪。为了规范办学,许许多多的政府审批、评估就成了关键,教育部在全国大学中进行的本科教育评估应该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一环。问题是,本科教育评估的全过程中,有否检查一下各大学是否按照学校的章程在办学呢?虽然专家们认真检查了大学的许多涉及本科教育的规章制度,但唯独这些大学制定规章制度最重要的基础――大学的章程,却成了漏网之鱼。这给予我们是怎样的启示呢?所以,健全大学的章程和治理结构是当今完善大学治理的关键,是基础。
  
完善大学治理的关键之二:教授治学与学术民主
 
  大学不是政府机关,也不是企业。大学是一个学术机构,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享受知识的殿堂。教授当然应该是大学殿堂的主角,在许多的决策中应该有教授们的话语权。然而,今天太多的行政色彩却把教授们的角色给变异了,许多场合下教授们的无语成了惯例,树立大学教授治学的理念已迫在眉睫。有两个例子可以反映出这方面的问题:学位论文盲审和核心期刊发表文章。
  为了确保大学的办学水平,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学位论文盲审制度。但是,这一制度挑战了我们国家的学位条例:当大学举行了学位论文答辩以后,又通过了学校学位委员会的审核,学位论文的作者按条例的规定已经可以获得学位。那么,盲审的结论能否影响学位的颁发呢?这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也引发了学生乃至教授与学校的冲突。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说到底是对学校治学的不信任,归结的原因还是对教授治学的不信任。其结果是,以一位教授的评审结果,可以肯定或否定另外五位或更多位教授的评审、答辩结论,甚至可以挑战学位委员会的结论。如果这成了常规,形成了一种管理大学的官场文化,那就破坏了大学教授治学的基石。
  目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在许多大学已经成了判别学术水平的一个关键指标,直接影响着教授们的投票。原先教授们要依据自己的学识,在认真研究成果水平的基础上独立地作出自己的判断。但是现在,许多的评判正在逐步离开了教授们自己的独立思考,许多数字开始成为教授们投票的决策依据。其中,成果发表的期刊成为判别其水平的关键要素。于是,学术研究的平静被一系列欲望的驱动打破了――期刊拼命挤入核心以提高身价、学者以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为荣、外国期刊和国际会议受到追捧。在排行榜重点学科学位授予权职称指挥棒的压力下,学术成果开始呈现三鹿奶粉现象――“含量指标逐步取代了蛋白质含量,原本的安静和纯净逐步离开了教授们的学术生活,干扰了教授们的独立思考和判别。
  学术民主是大学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享受知识的重要基础,是今天中国大学教授保持学术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大学生能够从大学中获得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大学的学术思想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正是因为如此,大学才有其集聚人才、影响社会、推动进步的魅力。为此,大学应该不断地完善治理结构,从体制机制上确保和鼓励教授们自由地活跃在学术舞台上,充分展示和保持独立的学术思想与观点,为大学生的发展成长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辅导,并促进先进的理念和知识突破大学围墙向社会扩散,从而实现大学的社会价值持续提升。
 
完善大学治理的关键之三:尊重学生并给予自由发展的空间
 
  大学生扮演的是与教授共存的角色,也是大学的主体,但是大学中有多少人认同这个观点,并且在工作和学习中实践这个观点呢?当一名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更多的角色成分是被管理者,从而失去了在大学里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不是大学主体应该扮演的角色。那么,怎么来体现大学生的主体角色呢?影响因素很多,但至少有这么三点不应该被缺漏:受尊重、有话语权和自由空间。
  尊重学生是全方位的,决不是简单的口号,也不是简单的行动可以体现的,这应该存在于大学的制度安排和人们的思维深处。比如,每当大学的行政人员对学生们的某些举动感到头疼的时候,如果有想到这些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主人,那么,这些个头疼的问题马上就会释然,而且还会心甘情愿地为大学生们排忧解难、做好服务。所以,关键还是我们的头脑中是否建立起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如果有了这样的理念,制度的安排就不会有困难。
  话语权是大学生受尊重的一个重要标志。已经被程式化的大学教育培养机制已经在很多环节上,剥夺了大学生的话语权,许多场合下大学生只能保持无语和服从,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只能扮演被教导的角色,难以对自己的部分行为和选择负责。没有话语权,就难以有自己的思考,这是阻碍大学生自由发展和健康成才的关键。
  大学给予大学生有多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这些大学生到了社会上就会有多大的成长发展空间。这样的自由空间虽然很大程度上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是,大学在建设和呵护这个自由空间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2006年中央确立了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后,全社会对于大学寄予了更大的厚望,大学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创新责任。由于大学生的特殊角色,决定了他们成为创新大军中的主力军。大学的知识溢出效应,很大程度是由大学生带来的。而目前大学的各种围墙,不仅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铸就了创新发展的绊脚石。这些个阻碍大学生自由发展的障碍来自于大学的办学理念、制度安排以及人为的滞后。比如,一些大学的中医药、艺术类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被许多行政人员和专家工程化标准化后,在招生、培养、毕业各个环节上都变得非常的功利恶化了新人的培养和成长环境。又比如,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除了课堂的学习之外,其它的活动不多,即使有也很少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学习方面,也是被动的多于主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按既定程式加工,可选择的余地少之又少。所以,从大学的治理结构上摆正大学生的位置,尽快放开大学生的手脚,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学的活力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作者为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