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第三次工业革命最新兴起。有国外学者曾预言,新浪潮中“中国制造”将因人力成本提高和无法适应新型定制化生产而失去竞争力。
今天上午开幕的浦江创新论坛上,来自科技、产业、政策、文化以及区域创新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会场内外热议:面对汹涌而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上海乃至中国的发展机遇何在?
提高能源效率
今年" 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封面文章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其实质就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替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
中国一直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未必一定依赖于资源消耗,关键是企业要实现用最少资源创造最大价值的发展模式。今年10月起正式担任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德国弗朗霍夫协会主席的雷蒙德·纽杰保尔教授认为,中国企业要在未来国际市场上保持优势,必须用“最少资源创造最大价值”,取代“最少资本创造最大利润”的观念。当前通过效率技术取得成本优势的企业,未来必将进一步加大发展这种技术,总体提高“生产中的能源效率”。
投资绿色经济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的“绿色经济”,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越发有迹可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经济学家盛馥来指出,“绿色经济”既可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也可作为一种手段,例如国家应适当转变投资方式,加大绿色领域的投入,并把绿色投资纳入政府日常预算,其中美国纳斯达克最近推出的绿色指数值得借鉴。这个指数,即纳斯达克清洁绿色能源指数,这意味着绿色经济这个概念不仅是政府间的一个议题,已经被市场接受,这个指数,能激励股票持有人、投资者投资绿色经济。目前,联合国环境署正在与有关国际统计机构合作,来确定如何统计绿色经济的数据。
完善创新生态
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杜德斌指出,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中出现了有趣的亚洲“人才回流”现象,这是上海聚集创新人才的好时机。世界强国在崛起过程中,不仅高度重视本国的人才培养,也十分注重网罗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人才。当前,全球人才流动出现了一些新特征,曾经是人才主要输出地的亚洲地区已出现“人才回流”,而人才主要接受地美国则出现历史上第一次“人才逆流”。上海可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吸引人才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全力吸引全球高端人才。
对创新而言,世界不是平的,而是高度集中在全球少数几个地区,如“钉子”般高高凸起。杜德斌指出,这些“创新钉子”都有相似的创新生态系统,其构成主要包括:人才、大大小小的高科技企业以及极具包容性和开放度的的社会文化。按照有分析对创新区域的划分,上海应算是创新活跃但规模尚小的区域,犹如“一个冒泡的温泉”。上海的专利产出数量和创新活力尚不及深圳,需要在中小企业发展和更为包容的社会文化上下功夫。
“虽然,上海有众多的高科技企业,但以跨国公司和国有大企业为主,中小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在这座企业生存的热带雨林中,低矮的灌木和草木植物十分薄弱;而无论是美国硅谷或是我国深圳,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各地人口高度混杂的,且知识水平较高。例如美国硅谷,在美国社会处于主流的白种人尚不足50%,拥有学士学位以上的人口占到45%,自然孕育出文化高度包容、心态开放自信的社会系统,滋养着各形态各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杜德斌说。
来源:2012年11月3日 《新民晚报》 A2版 记者: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