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创机会提品质 给政策增强上海人才向心力

人才是上海创新转型的关键所在。在当前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不断深化发展的形势下,上海必须树立强烈的人才竞争意识,营造更好的环境,创造更多的机会,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到上海发展事业。为了实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上海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国际人才高地建设,打造国际化人才资源优势。

  与纽约、东京、伦敦、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等国际大都市比,上海的人才向心力是有差距的。造成差距的原因,既有上海国际化起步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历史因素,也有人才政策和综合环境引力不足的现实因素。要在这场全球性的人才竞争中取得成功,上海应该在增强人才向心力上作三点努力:

  第一,要打造更加开放的经济和贸易环境,在开放中创造发展机会,以更多的成功机会增强人才向心力。

  有没有事业发展的机会,特别是有没有创业成功的机会,是很多海外人才舍弃安稳、选择挑战的重要动因。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的开放,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推进到高新技术产业,再到服务业领域,通过引进外资、发展民企,集聚了各路精英,造就了一大批跨国经营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开放往前多迈一步,事业发展机会就多加一成,人才竞争优势就领先一步。

  第二,要营造更加国际化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品质,以城市魅力增强人才向心力。

  凡是有活力、有吸引力的城市,往往有两个人口比例数相对较高,一个是外国出生人口的比例,也把它称之为熔炉指数;再一个是包括作家、音乐家、设计家等艺术家人口的比例,也把它称之为波希米亚指数。

  国际化是上海有别于国内其他大城市的最大特征和魅力,这个国际化不仅体现在这个城市拥有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空、航运枢纽港,还体现在这个城市要拥有精英人才更看重的城市生活品质。

  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集聚上海,要在三个方面采取积极行动:一要营造舒适、便捷、生态的国际化生活环境,包括建造一批国际社区,并配套富有情调和品位的文化和休闲设施。二要建立健全五大公共服务系统,包括教育培训公共服务系统、医疗保健公共服务系统、公共信息双语发布公共服务系统、中文语言教育与文化交流公共服务系统、国民待遇落实公共服务系统。三要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要促进三个开放,即开放性的心态,包容各种文化,造就创新文化;开放性的交流,启迪思想,碰出创新火花;开放性的合作,优势互补,整合创新资源。

  第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上海迫切需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些特殊政策,以积极的政策创新增强人才向心力。

  从当前的国际人才竞争格局看,美国、加拿大等发达的移民国家通过进一步放宽移民与入境工作条件,力争保持国际人才的竞争优势;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的非移民国家通过开放国内人才市场、强化国民待遇等新政,积极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

  新加坡实施向世界借人才的战略,着力打造世界级国际环境。如在海外设立了多个“联系新加坡”联络处,有针对性、策略性地引进外籍人才;实施免退税等优惠措施,个人所得税率为0%至22%,对属非居民的个人在新加坡所得到的海外收入不需要在新加坡交税,企业在招聘、培训外来人才方面的支出,以及为外来人才提供高薪和住房等福利待遇的支出,可以享受减免税。、

  我国香港地区积极实施输入内地优才战略,进行国际人才竞争, 并通过创办国际一流大学,大力吸引国际一流学者和留学生,现在香港一个城市就有4所大学进入全球百强。

  在此方面上海必须跟上人才竞争新形势,以更加有力的政策、更加积极的行动,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如在项目申请、医疗保障、继续教育、文化娱乐、生活居住等方面,要不断完善、充实支持政策;对一些看准的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及其项目,建立特殊的政策措施,确保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在场地落实、资金担保、政策性风投、财政补助、安居生活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另外要致力于构建针对创业创新活动的配套政策,如载体建设的政策、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公共采购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劳动用工的政策等,就是要努力培育综合优势,让创新创业者更容易创新创业,更有机会取得成功。

(王振,上海社科院副院长)

 

来源:《东方早报》2013年6月4日 A23上海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