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陈明:中国制造迎来变革拐点 赶超发达国家可能性大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主任陈明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

    新华网上海9月23日电(凌纪伟 郭良)9月23日,2017年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在上海举行。论坛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会上,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主任陈明就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陈明认为,中国制造迎来变革拐点,赶超发达国家可能性大。以下为专访实录:

    新华网:您对工业4.0有着深入研究,前两年大家也都在谈论德国的工业4.0。近年来,中国也出台了自己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您认为德国工业4.0的借鉴意义体现在哪?

    陈明:各个国家的工业战略都有非常重要的背景,首先,现在很多技术已积累到一定阶段。比如说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在又提到人工智能,都觉得应该有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众所周知,所有的工业革命都由技术革命引发,有人认为把互联网跟能源结合在一起肯定是工业革命。德国梳理以后,认为前面有三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到来。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很多发达国家工业发达,没有实体经济不行,因此重返工业势在必行。

    其次,德国工业4.0受到美国重返工业、中国制造业上升的冲击,受这些因素影响,政府会考虑出路在何方?最后的方向是把信息技术跟制造业紧密结合,所以提出了工业4.0。

    我们国家的战略叫中国制造2025,我们在制定2025之前参考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以及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等其他国家战略。总的来说,中国还是参考德国工业4.0更多,但是中国制造2025讲得很清楚,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工业4.0发展到最后阶段也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也是智能制造,中国主攻方向也是智能制造。工业4.0跟两化深度融合,其实是一脉相承,殊途同归,也就是说制造业跟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新华网:目前看来,发达国家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历史比较悠久,也有人担忧中国能不能在短时间内赶上这些发达国家。在您看来,中国有没有这种优势和可能,能够实现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

    陈明:我感觉可能性还是很大,关键看我们怎么做。为什么讲我们可能性很大呢?首先,跟全球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门类最齐全。其次,中国的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第三,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从量上取得一定的成绩。第四,中国互联网技术比较发达,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目前已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如何赶超?中国做互联网服务,甚至制造业互联网服务都不差,本身制造车间很多人在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做得很好,但是制造的基础元器件、加工质量、基础工艺等要花大力气。这就需要有工匠精神,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

    新华网:近些年大家都在谈论工业文化、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大家越来越关注制造业软的层面。我们在制造软实力方面是否仍存在欠缺?

    陈明:工业文化或者工业精神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软实力。在德国考察后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学习:第一,德国本身就很重视工匠。在德国手艺很好的技工能够得到工程师尊重。第二,在薪酬制度上,德国技工与白领的薪酬接近,在中国欧美拉得很大。第三,针对技术工人,德国有自己的晋升体制,技能好的主要是在一线,而不是成为管理者。

    新华网:有观点认为制造业当前生存比较艰难,你怎么看目前中国制造企业的生存现状?对于制造业呈现的“脱实向虚”的倾向,制造业是否也要和互联网等行业做一些虚实结合?

    陈明:中国制造业怎么走?智能制造怎么走?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德国工业4.0是因为德国制造业强,所以制造业用互联网,或者叫制造业拥抱互联网,以制造业为主。美国互联网强,是互联网整合工业。中国是互联网加制造还是制造加互联网?本身谁在前面就以谁为主,这样一比较,中国的互联网不错,所以中国应该在这一革命当中用互联网加制造。另一些专家说,一定要以制造业为主解决制造本身问题,而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为制造服务。就我本人来看,我也比较倾向于这种思想,制造业去拥抱互联网,先把制造问题解决了,把制造基础打扎实,再用互联网技术为制造服务。

    新华网:除了出台《中国制造2025》规划外,国家还推动品牌工程、质量工程,包括品质消费工程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对产品品质和品牌也有了新需求,中国制造如何满足大家的这种更高要求?

    陈明:中国制造2025也好,制造强国也好,目标就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改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国制造业或者工业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品牌效应。

    第二,中国制造2025的目的是什么?从国家层面来讲,要成为制造大国、强国,最终受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会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实,我们现在生活水平摆脱了基本的吃穿、温饱问题,已经要求我们向个性化、高质量发展。

    工业4.0给我们描绘了美好前景,是什么?就是个性化产品。什么叫个性化产品?比如说我开的车,我在马路上开的跟别人不一样,现在你到汽车改装店,以后你在生产车间就可以做,这就是个性化生产。对用户来讲有很多体验,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体会到。

 

    新华网:这么看制造业本身好像不只局限于制造,而是变成一种服务了,整个商业模式就要被颠覆了?

 

    陈明:对,现在讲工业4.0是大概念,原来想的制造是生产,在工厂里面。德国提工业4.0提的还是比较科学,先讲纵向集成,工厂里面从上面的信息化直到车间自动化整个集成。还有横向集成,上下游企业通过网络集成在一起,网络共享。这样就会带来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变化。

    新华网:最近这两年人工智能特别火,人工智能让各个行业面临变革。对于制造业来说,大家比较担心以后工厂是不是就不需要工人了?您觉得未来人工智能会对制造业带来哪些颠覆?

    陈明:未来工厂是怎么样的?系统或者机器擅长的事情跟人擅长事情是不一样的。机器24小时运转,人肯定不行,而且精准也不行;同时,要大量计算也不行,大量储存数据也不行。人行在什么地方?人行在有很多方案拿出来,越是有经验的人越是这样。方案拿出来就说这个方案好。但到底有什么算法在脑子里,谁也不知道。

    以前人工智能热,就希望整个系统把人的事情全代替掉,后来发现根本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模型是人建的,有些东西人也没想到,还有些东西想到了没办法建模。所以说现在做的很多东西实际上也是接近现实世界,接近到某个程度,但是永远不是现实世界。因此,未来工厂里所有体力活是机器做,重要的脑力活是人做,工业4.0不是无人工厂。

    但你会发现人肯定比原来少得多,会不会产生失业?德国工会一直关注这个问题,我们看到新的岗位产生,老的岗位逐渐消失。现在,所有生产过程全部进入系统,假如数据进入系统储存不分析,系统就会成为数据的垃圾桶,所以必须有很多数据分析。数据工程师,这是新岗位。

    第二,关于人工智能。在德国提工业4.0尽管讲智能化,但是它有很多算法和数据分析还没有提到,现在中国提到了。原来叫人工智能2.0,现在叫新一代人工智能。跟原来不一样在什么地方?现在新的人工智能强调在互联网的环境里,整个世界都能感知,移动终端有大量的数据。如果进入人工智能2.0阶段,工厂可能做的决策更多,人的角色会发生更大变化,整个生产会有更大提高。

 

    新华网:工业革命往往都是由技术变革推动,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正在走向成熟,制造业是否也将在技术的推动下迎来升级变革的拐点?

 

    陈明:我认为到这个阶段了。为什么呢?中国的体量已很大,原来低端,现在到中低端。新一代技术也具备条件。中国利用新一代技术解决制造业本身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这个拐点就跨过去了。我们门类齐全,市场这么大,国内有足够的市场让我们来实施、检验这些技术,使这些技术完善,这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